宋方金:大家好,欢迎我的好朋友尚红网 ,也是中国著名的导演、摄影指导王小列老师。王小列导演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好照片从哪里来》。王小列导演之前出过两本小说,但是这本书是王小列导演从业40年来第一次总结自己的艺术感悟,然后是以书信集的形式。这个我觉得小列导演还是有点从我那本《给青年编剧的信》这儿得到一个启发。
王小列:对尚红网 尚红网 的。
宋方金:我觉得以书信的形式非常好,就是有一个交流的对象。咱们首先请王小列导演给大家打个招呼。
王小列:大家好,我是王小列。
宋方金:你觉得哪些人群,哪一类人适合看咱们这本《好照片从哪里来》?
王小列:其实从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来讲吧,就是我没有特别针对某个人群去写,我觉得实际上就是我自己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创作的一些感受,仁者见仁吧。我觉得小白也可以看,有一定摄影经验的也可以看,大家都可以在里边看到一些我分享的个人创作经验。
展开剩余93%宋方金:列导,我看完这本书,其实咱们最早讨论的时候,这本书叫《给青年摄影师的信》,《好照片从哪里来》,我刚开始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觉得很吸引我,因为我觉得其实它很具体地传达了咱们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其实就是你的影像经验能不能给我们不管是素人,不管是从事这个专业的人的一种所谓思考或者技法。那天晚上我看到大概凌晨三四点钟,从最开始的这种娓娓道来,到中间创作,到最后你又回到了你最早学习摄影的一个状况,以及到最后你表达了一种创作上的遗憾,到英雄志。我觉得就是荡气回肠,我觉得它不是一个仅仅是告诉你如何应用影像经验,如何拍好所谓的一张照片,然后如何地去找到自己的一种方法,我很感兴趣的是这本书名字的后半句话叫“你看见什么,才能创造什么”,那么这句话其实是贯穿这本书的,那么我想请列老师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王小列:其实这句话是在多年拍照片的这个感悟里边得来的。很多情况下,我们大家一起到外边去拍照都是手机嘛,现在基本上很少有人用相机。拍完了以后,你会遇到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唉你怎么拍的和我们不一样,或者说唉你拍的是我们根本没看到的,我就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其实我回去以后我自己也在消化,也在想这个问题。它实际上存在一个从内而外的一个过程。就是比如说你面对一个风景,我马上能捕捉到这个风景的某一个局部是特别有意思的,或者说我马上捕捉到这个风景非常展开的那么一个视角,是很好看的。我能精准地用我的镜头把我眼睛的感受拍下来,但是大部分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他眼睛和这个镜头是有一个巨大的误差的。所以往往他拍完照片以后就发现和自己看的不一样,所以这个我觉得就再往深究,其实你内心早就有一些沉淀,有一些造型,有一些画面的记忆。你在现实生活中,你突然能够发现这是你内心的某一个记忆的呼应,你才有可能看到,你才有可能捕捉。所以我总结了一句话,你首先心里要有你才看得到,你看得到你才能拍下来,就是这么一个逻辑。
宋方金:我也带着一个巨大的困惑。到今天为止,比如说大家在一块说谁来帮着大家拍个照片,有的人他就去拍嘛。你比如说假设轮到我的时候我是非常紧张的,因为我觉得我完全不知道怎么构图,怎么去拥有一张好的照片。列导你觉得咱们就单纯从拍照片这件事来说,能不能人人都能学得一个拍照片及格的技能?
王小列:我个人觉得是不能那么平均地看这个问题,对,就像你说的你有审美,但是可能你更在文字方面有你的长处。我记得咱们有一次聊天,你说你看报纸你是完全生理的作用,就是一眼看过去你就知道有错别字,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对文字的一种敏感。就像一个好的摄影师,他对光敏感,对细节形象敏感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
宋方金:明白,那么我觉得深入到咱们行业来讲,这是很多青年导演的困惑。就是说我在影像上,或者某个青年导演在影像上没有太突出的一种表现或者不掌握这个技能,但是他在剧作在审美还是可以的,那么这种状况有没有可能他请到一个好的摄影指导来合作?比如像小列导演,像你的同班同学,像赵非老师,包括原来的顾长卫老师,这都是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摄影指导的。他能拍出一部好电影吗?
王小列:那是可以的。
宋方金:可以的。
王小列:对,我觉得一个导演他不用对造型、对影像方面有他独到的一个超人的能力,我觉得他有一个对电影的基本认识,有很好的文学功底,然后他有一个特别强烈的要表达的思想就够了。电影是一个综合的团队艺术,所以他只需要找到一个好的摄影指导,这个好的摄影指导能够给他提供完整的造型意识和造型构成,这个对他来讲就可以解决造型方面的问题。
宋方金:这个我觉得给了像我这样的或者是像一些不太懂影像的一些青年导演,一个很好的可能。
王小列:对。可能拍照片你确实需要自己去学习这些东西,但是你假设是在一个集体创作的电影剧组里,其实你是有可能通过合作者弥补自身的短板。
宋方金:就是借助别人的这样一个专业能力啊。
王小列:对。
宋方金:那么您最近也参与了很多作品,包括您自己拍了《再见,李可乐》,然后您还做摄影指导,还有《战狼2》,包括之前的《云水谣》。那么您在跟年轻的这些摄影师合作的时候有没有恐慌?就是说其实我学到的那些不起作用了,或者说这些崭新的技术给不给您造成一种困扰?
王小列: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一点没感觉到恐慌。因为其实我自己定义是一个创作类型的,我不是一个技术崇拜主义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太在技术方面去下很多功夫。比如说一个新的机器拿到我手里,我肯定是陌生的。但是我一点也不着急,因为有年轻的这个根基基源,有年轻的摄影他们会熟悉这个。我就告诉他们,你给我把它弄好调出来,我要一个什么效果,我创作需要它干嘛就行了。所以这个往往是在我们从一开始胶片逐渐地被技术数字取代,在这个很漫长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是一点一点的脱离了胶片这样一个东西。但即便是在胶片那个时候,也存在有一个新的摄影机来了,有一套新的镜头来了,它们的功能、性能是什么样的,它们的这个影像、成像是什么样的?其实很多人很清楚这个,很钻研这个东西。我觉得这有一批这样热衷的人。但是我是属于另一拨。
宋方金:就是说技术要让位于艺术的这个概念是吧?
王小列:还不能这么说吧,可能有的那个热爱技术的人,他会觉得这不公平。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我觉得技术是一种手段,它究竟不是最终的东西,最终的东西是你的作品要打动人。
宋方金:你作为一个摄影,你展示的这个影像是要给人有深刻的印象。这个其实是需要下功夫的,很多人忽略了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挺深刻的修炼,您觉得如果想对进入这个领域,这本书年轻的读者,你对他们有什么进入这个领域的一些寄语?
王小列:我觉得其实看这本书不应该局限在如何去理解一张好照片,我只是跟大家分享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想到的是什么,我是怎么理解的,那我想有的人可能能接受,有的人不接受都没有关系,我的某些观点也可能不对,但是为什么我选择了书信这样的形式?就是自从那天咱们最早构思你提出来用书信,我回去我觉得这个书信的方式太好了,它能满足我两个目标。第一,我特别不想教育别人,我觉得这对我来讲是一种恐慌。我觉得我不能够摆出一个教育者、引导者告诉人应该怎么做。我觉得书信实际上就是我跟一个具体的人的交流,那你作为读者,你可以去感受我是怎么想的,这是一个。再一个就是它给我了一个空间,它让我特别自由,他让我能够写一些我完全不提摄影的,跟摄影无关的一些艺术方面的感受。所以这个我觉得是这本书的形式带来的一个巨大的结果。
宋方金:而且我还注意到这本书里的照片,其实有很多照片我也在场,然后是你随手拍到的,我本来以为你会用很多有名的照片和艺术作品来比较,其实你基本上所有的照片都是你在小区里朋友聚会上随手拍下来的,或者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拍下来的,那么这种就是在生活中随手去撷取生活中闪亮的瞬间的一个能力,我觉得可能也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那么读这本书大家就会意识到,其实照片不在某个特别美妙的地方,它就在你的身边,就是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照相机,它能让你照见你生活中那些闪亮的东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两只小兔子拉着手。
王小列:对。
宋方金: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雕塑,你找到了一个光线明暗之间的瞬间,可能我们黄昏的时候,你拍出来之后就想两个人好像要奔赴某个地方。
图-王小列:《好照片从哪里来 : 你看见什么,才能创造什么》
王小列:是的。
宋方金: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一个相机啊。那么我觉得虽然说这是一本举重若轻的书,但是也表达了列导40多年来的一个创作经验。其实列导在这本书里,我觉得你跟思贤在这个书信里,其实更多提到的是关于审美的积累,关于绘画,关于其他艺术的这样的一种综合。从您毕业之后一开始做摄影指导,拍了很多优秀的电影,像《顽主》《开国大典》《甲方乙方》都是非常优秀作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叫“摄而优则导”,你也进入了导演的一个大潮,但是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其实像比如说顾长卫导演,顾长卫他从摄影师变为导演之后,他基本上没有再回去当摄影指导。但是像您是当了导演之后,也会回去再帮别的导演去做摄影指导,然后也会再回来做导演。好像您并不介意,或者说不排斥这两种各自创作的转换。您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当了导演之后再去做摄影指导也不排斥?
王小列:首先我没有给自己划一个线,没有给自己划一个规定。不一定我做了导演,我摄影就绝对不干了。因为我觉得反而回过头干摄影是一个特别轻松的事情。因为你更多能理解导演是怎么考虑的,所以你觉得你更容易给他提供影像上的支持。所以为什么这本书我也想涉及到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是你作为一个摄影,其实你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它太综合了。你在一个团队里,首先你要会跟导演相处,会跟制片方相处,然后会跟演员相处,你才能把摄影做好。
宋方金:我现在也经常回想,如果当时我20岁的时候,有人给我指点什么样的文学是好的文学,怎么跟人打交道,我相信会有所启发的吧。那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启发,然后这本书里边给我带来的另外一个震撼,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你在最早的章节中让DeepSeek人工智能给年轻的摄影指导说两句,提一些建议,它的回答太精彩了,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记住,所有伟大的摄影指导都当过孙子,但没人能靠当孙子成为摄影指导”“每次妥协时,记得偷偷留点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言,那是你将来翻身的火种”。列导,我看的时候目瞪口呆。如果你不告诉我这是DeepSeek说的,就说是你想给年轻的摄影师说两句,说这段话我都觉得惊艳无比。
王小列:太厉害了。
宋方金:因为它这里边,这段话充满了生命感。
王小列:对。
宋方金:它表达了一种情绪性的东西。
王小列:它有情感、有温度。
宋方金:有温度。
王小列:对。
图-王小列:《好照片从哪里来 : 你看见什么,才能创造什么》
宋方金:其实今天我也想问列导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巨大的冲击,那么你觉得在AI成像这样一个状况下,我们手动成像,就是咱们拿着相机,好照片从哪里来,你觉得怎么跟它PK,怎么跟它对抗,怎么拍出属于我们独有的,而不是AI的这样的照片?
王小列:如果仅仅是从视觉的本身来对抗,我觉得是很难的。我觉得因为它的反应速度,它的生成那远远超过我们的效率,我觉得可能更多的还是要看未来,就是广大的读者,或者观众,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内容上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你才可能找到清晰的能够发挥人的创作的长处的一个路径,因为现在简单的你说你跟它PK,我觉得是没办法PK的,你PK不了。
如果要说出一张好照片,它取代不了,因为人的思维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咱俩出去看一个大马路,同时拿起相机拍的都不一样,就像指纹一样,它是不可重复的。所以我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AI你总得要人去指挥吧?人来操作,它不会自动思维、自动思考。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离不开人的。但是就像我使用这个DeepSeek一样,你发现你给它一个指令,首先它会在一分钟以内搜索光网页就是几十页,这个可能你做人工来讲,你可能需要花两天时间你才能搜索到那么全面的资料,然后再综合这些资料提取的数据,你再来研判你的那个问题,这个人真的是没法跟它们比。
宋方金:明白了,实际上就是说在这种影像的抽象层面。
王小列:对。
宋方金:而不是动态的,你比如说你生活中遇见个什么,因为它遇不见,对吧?
王小列:对。
宋方金:那么在这个影像的抽象方面,实际上AI的能力是大于我们的。
王小列:对。
宋方金:所以我觉得刚才列导您讲的最后其实是AI到来之后,依然需要指令。
王小列:是的。
图-王小列:《好照片从哪里来 : 你看见什么,才能创造什么》
宋方金:列导对于这种更大意义上的内容创作,以后它能不能取代编剧?能不能取代导演?咱就不用说影像,因为影像是个技术参数。你觉得这种内容层面上的颠覆,AI跟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
王小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柯达胶片最后一次挣扎,就是一群工作人员在台上手挽手唱着类似于《国际歌》那样,就是为我们的胶片要保持到最后的一块土地。但是你看无论你多么喜爱胶片,多么习惯用胶片,对数字多么陌生,最终会被数字替代了。而且替代到今天大家用起来都得心应手,都特别自然,胶片已经成了一个记忆了。所以我觉得对AI来讲,应该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会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宋方金:明白了。
王小列:逐渐地成为了一个新的潮流,只不过人会在这个潮流里边,我自己想就不要迷失自己,你要有自己的一个核心的竞争力对吧。
宋方金:嗯。
王小列:你有思想就行吧,我觉得是这样。
宋方金:最后想跟列导您聊一聊上一部电影,因为上一部电影是《再见,李可乐》,那么从《再见,李可乐》来讲,最早其实您刚开始发展这个形象种子的时候,咱俩也聊过。其实咱俩当时就是把它的定位定义为一个接近文艺片的有品质的经典叙事电影。
王小列:对。
宋方金:但是最后它的票房实际上是非常高的,我也看到你的出品人发表了一个访谈说其实很遗憾觉得这个电影至少应该是可能得5个多亿,甚至10个亿左右的一个票房。您对这个电影的创作有没有什么遗憾?比如说在票房上或者说在影像上?
王小列:其实对我来讲,我觉得在票房上我已经挺满意了。从电影来讲,我觉得其实我更关注的就是我们原来一个定义成一个文艺片,拿给公司。
宋方金:对。
王小列:他们怎么去打造成一个商业片?这个我觉得我是挺好奇的。我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我几乎所有注意力都在这个上面,我就看他们怎么弄这个事儿,结果通过拍这部戏其实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他们在处理某一场戏,或者说在选演员的组合,还是在后面的发行,他们都有一套完整的商业的思路。我觉得这个如果放在我以前,不深入进来,是完全不知道,也无法想象。
宋方金:原来的创作是一个叫自给自足的状态,那其实跟市场就是大江奔涌的状态,你要怎么跟观众去接触。
王小列:对。
宋方金:那么接下来列导您的创作如果能透露的话,比如您会继续进行这种宠物系列吗?还是说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王小列:我觉得首先宠物系列可能对我来讲是一个驾轻就熟的类型。当然我也愿意尝试新的类型,比如说我接下来也在准备拍一个纪录片。
宋方金:纪录片。
王小列:这个纪录片不是一个我们概念中的标准纪录片,它应该有点电影形式感的纪录片,就是讲述一个寺院的生活,所以我还是挺期待这个东西的。
宋方金:那等于您的创作还是宽容度很高。
王小列:对。
宋方金:应该叫兼容度很高,既可以做摄影指导,也可以做导演,既可以拍类型片,也可以拍文艺片,还可以拍纪录片。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王小列导演的这些经验、思考其实都在这本书里,所以说大家一定不要被书名误导,不要仅仅以为它是一个教你怎么拍照片的书。其实它是涵盖了照片、摄影、静态、动态,甚至到了人生,到了阅读,到了一个美学素养的整体的这样一本书,也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大家作为我们四味毒叔的观众、听众都是非常有素质的。希望大家来买这本书,看看王小列导演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谢谢王小列导演。
王小列:谢谢大家尚红网 。
发布于:北京市创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